我叫吴增平,是炊具精铝车间的员工,我的家乡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,我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人。说起我们苗族过年,那真是五花八门,热闹非凡。
苗族的春节也称苗年节,一般在秋后举行,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我们那里的苗族,至今仍然保留着“以十月为岁首”的周代纪年法,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,一般是在汉农历十月的“卯”(兔)日,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,有时排好次序轮流过,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。
离我家不远就是西江千户苗寨,这里是一个保存苗族“原始生态”文化完整的地方,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,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。我们寨子也有不少姑娘嫁到此寨,所以这个寨子有我不少的“亲戚”。苗年节这天,寨子里除了斗牛、赛马、斗鸟、吹芦笙、跳芦笙、踩铜鼓等丰富多彩的传统娱乐活动,还有芦笙舞、铜鼓舞、民歌、织锦技艺、苗医药、苗绣、吊脚楼营造技艺等,欢乐声响震山谷。
苗语称苗年为“能央”,直译为“吃年”,是指在过年过节各村寨会举行节日活动时,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就会汇聚到该地一同参与活动,共同感受节日的气氛,汉名称为“看会”。每到过年过节的“看会”活动时,年轻姑娘和小伙来都异常兴奋,因为可以在活动上“游方”,选择心仪的对象谈情说爱,有缘的话可能会结合在一起。
到了苗历年三十(相当于汉农历十月)这一天,是打糍粑的日子和吃“团圆饭”的日子。苗族人过年,打糯米粑是少不了的一个重要环节。粑粑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新年礼物,也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。粑粑做的怎么样,可以看出妇女的心灵手巧。苗族过年也要杀年猪,有的苗家人还要去田里捕鱼,鱼象征人丁兴旺,是过苗年不可少的祭品佳肴。过年前一两天,各户都会到自己的稻田中捕捞三五斤鲤鱼,以备节日之用,留作祭祖和第二天的“年早饭”吃。
苗族人信奉祖先,“鼓藏节”是大祭,“苗年”是小祭。在饭菜快要做好时,家里的长辈在自家神龛插香烧纸,以猪、鸡、鸭、鱼等肉以及酒和糯米饭、糍粑祭祀祖先和图腾神物,用钱纸贴在屋内的岩爹、岩妈、祖灵、保爷、门楣、炉灶、猪圈、牛圈、犁粑、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爷桥、保爷凳、岩菩萨、保寨树等物上。会唱古歌的男主人还会唱上几句,邀请祖先神灵先品尝苗年的食物,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家人幸福安康。
苗历年初一天还没有亮,家里男主人已做好“龙晨饭”(也叫“年早饭”),饭菜和酒全摆在火塘边铺着稻草的地上,没有桌子,餐具全是土陶乃至葫芦、蚌壳之类。老人们说:“这样请祖先,满碗满仓,来年就会大丰收。”苗寨新年第一天,不能扫地,不能倒水,吃饭时也不能泡汤、吹气。如果泡汤、吹气,新的一年就会水冲毁田、土,山风吹倒庄稼,不吉利。
除苗年节外,苗族还有很多独居特色的风俗文化及服装文化,是那么的多姿多彩、美轮美奂。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到我们贵州、来我们苗乡作客游玩,感受当地的风俗和苗族同胞们的热情。
炊具精铝车间 吴增平(苗族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