畲族也称“山哈”,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,有自己的语言、风俗,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,通用汉字。我就是一位来自浙江丽水云和的畲族姑娘。
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要从腊月二十五说起,这一天,家家“扫尘”,家里的妇女会早早起来清扫房屋,洗涤被单和床帐,把整个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。这天起,家中老人,都会告诫小孩“入年嫁”(意为:迎接新年的到来。)了,小孩子不能骂人,不可吵架,不可说不吉利的话。
到了腊月二十七,家里便会忙着做泡豆腐松和炸豆腐丸子。泡豆腐松制作简单,将豆腐切块,待油温加热好后,放入炸制,等到豆腐炸至鼓起,色泽变成黄色时捞出。泡好的豆腐松,在干锅里撒盐拌炒,让盐份均匀吸在豆腐松上,俗称“回锅”,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腐松保存时间长。豆腐丸子是用豆腐、剁碎了的肉、胡萝卜等,再加上葱、各种调料捏制成丸子,经过热油炸制,外焦里嫩。小时候,豆腐松和豆腐丸刚一出锅,就会被我们几个顽皮的孩子一抢而空。
年糕对于畲民而言,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年货,几乎家家都会做上一些,备着亲朋好友来时作为招待的一道美味。腊月二十八这天,父母便操持着做起年糕来,将泡好的粳米拌上灰碱水,蒸熟后倒入石臼后开始打年糕。打年糕需要极高的配合度,父亲手持木捶捶打,母亲需蹲在石臼旁不停沾水反转米馍,配合不好就很有可能打到手,每当这时,我就在一旁为母亲捏把汗。在父母默契的配合下,伴着热气的年糕就制作出来了。通常,我的任务是负责揉好年糕,切块,并将年糕用刻有花鸟鱼虫的木模印出图案。这样制作好后的年糕韧性强,好吃不粘牙。
除夕这天,延续了古老的习俗,早上煮好饭后,父亲会先盛上一大碗饭放于灶台的“司命灶君”前,俗称“上岁饭”,并在灶前沏杯茶,烧柱香,迎灶君回家,希望灶君能够在玉皇大帝面前对自己家美言几句,将吉祥幸福降临,让下一年家庭更加福运安康。接着,全家便忙开了,开始贴春联,换贴“福”字,听老一辈的人说,在以前农村,畲族人贴春联除大小门全贴上外,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个“五谷丰登”,在猪舍门上贴个“六畜兴旺”等,意为整年“五谷丰登”“六畜兴旺”,以图个吉利和希望。
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之终最重要的聚餐。做年夜饭在我们畲族是有讲究,俗称”隔岁”菜,数量必须是双数,有冷有热,有荤有素,各自成双,讨一个“好事成双”的彩头。在大家合力操持下,下午五点,一桌丰盛的“年夜团圆大餐”就呈现在大家面前。对我家而言,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已经不只是一顿简单的晚餐,更是全家都要参与的仪式。
其实畲家过年民俗,除了这些,还有做豆腐酿、酿山哈酒、打麻糍等等,在外工作多年,回家乡过年已属难得,各地民俗风情各不相同,但畲家年味还属家乡最浓。
人力行政中心 蓝叶芳(畲族)

